順勢而為的處世智慧
識時務者為便杰,當我們面臨不利環境時,與其強力而為,倒不如隱忍不發,順應時 ,先保全自己再說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
良度擇木面棲,良臣擇主而事,是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另一種表現,因此杰出的人土總 是想方設法尋求能夠令自己一展所長的機會,并借此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追求。
一)擇勝而從趨利避害 公元前5年,楚莊王一心想爭中原,便親自率領大軍圍攻鄭國。鄭襄公一面堅守 池,一面源人到結翌的晉國去求數。雖然鄭國上下一心,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,但鄭 國畢變是一個小國,相持了三個月,晉國的援軍也沒有到達。鄭國的國都最終被楚軍攻破 了,鄭公只好光著上身,手牽著牛羊,打開城門迎接楚莊王的到來,以示臣服楚國。
那國原是香國的同盟國。就在鄭國臣服楚國后,晉國的援軍才遲遲趕來。鄭襄公十 分害怕音國大軍會拿鄭國和楚國結盟這件事而興師問罪于鄭國,于是,他召集鄭國的大臣 們商討應付的辦法
在商討會上,大夫皇成說:“晉國和楚國都是強國,現在我們鄭國背叛了晉國,和楚國 和好,置國的軍隊十分強大,如果晉國為這件事而進攻鄭國,鄭國肯定不是晉國的對手,現 在我們不如挑動晉軍和楚軍作戰,我們坐觀成敗,如果晉軍勝利就和晉軍結盟,楚軍勝利 就臣服于楚國。
那集公聽了皇皮的計策,同意了按此計而行,于是,他派皇皮前往晉軍營寨中去、桃撥 晉國和楚國的矛盾,并鼓動晉軍進攻楚國。同時,他又暗中派人到楚國去,慫恿楚莊王發 音軍決戰 楚莊王在和鄭國結塑之后,本打算凱旋返國。當他率軍走到黃河岸邊時,晉國的軍隊 在葡林父的率領下,也來到了黃河對岸。
晉國和楚國大軍相對黃河兩岸,有 林父看到鄭國已經和楚國結盟,楚國軍 隊也已準備國國,他并不想和楚軍交 ,就下令撒軍回國。但中軍副將先 不同意這樣做,他說:“晉國所以稱霸諾 侯,依靠的就是有一支勇敢而強大的軍 隊,F在看到鄭國歸順了楚國,而不去 數援,就不能說有強大的兵力;大敵當 前不敢決戰,就不能說是勇敢;見到強 敵而往后退卻,這不是大丈夫的行為 說完,便不聽葡林父的動阻,私自帶領2 部隊渡過了黃河,要和楚軍決戰。葡林 父害怕先軫打不過楚軍,于是也率領全 體部隊過了黃河
楚莊王本不想和晉軍作戰,他看見 晉軍過了黃河,也還是想班師回國。但 莊王就改變了主意,準備理戰晉軍。不的 是,他的大將伍舉求功心切,就鼓動楚 莊王同晉軍作戰。在伍舉的鼓動下,楚 過,楚莊王也擔心打不過晉軍,幾次派 人想和晉軍和談。
東周列國志》版畫之茍林父城亡師圖,描 皇成連夜趕到晉軍的駐地,拼命鼓動晉繪了春秋時期楚之戰中,番軍主帥荀林父指揮 軍進攻楚軍。他說:“我們鄭國現在服不力導致軍敗于楚軍之事 從楚國只不過是為了挽救國家的命運,對晉國才是真心實意的,F在楚國剛一獲勝,就驕 狂了起來。其實,楚軍并不強大,又沒有什么防備,如果晉軍前去攻打,我們鄭國是會從楚 軍背后配合攻擊的,這樣兩軍夾擊,定會打敗楚軍的!睍x軍的統帥荀林父經皇成這么一說,便堅定了打敗楚軍的決心。
在鄭國的不斷鼓動和挑撥下,普國和楚國的軍隊終于發生了一場大戰。鄭公看到 鄭說,便堅定了打敗楚軍的決心 晉、楚兩國軍隊打了起來,他卻在一旁觀看著,結果晉軍被打敗,渡散而進。
看起來鄭襄公是墻頭草,兩邊倒,但從當時的局勢來看,并沒有更好的辦法。無論是 了楚國,避免了晉國的打擊 晉國還是楚國,他都惹不起,得罪任何一方鄭國都將遭到滅頂之災。出于趨利避害的原 則,鄭襄公的搖擺不定,從處世的角度而言,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