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行知止的處世智慧
人的一生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就是分寸。何為待人處事的“分す”? 如、能穩重、持理性,就是分寸了?鬃诱f:“隨心所欲不逾矩”,其寓意就是性 種境界無疑也屬于“文明在線”。
分寸是一種力量。生活中對分寸把握很好的人,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 升華了自己的人,是一個悟性高與定力好的人。能夠練好這種“自發功”的 戰勝自己的貪夢、淺薄、狂妄。
分寸是一種成熟。植物需要陽光和雨露,人生也少不了學習與歷練。 吃了不少虧,但有失必有得,就如一句話說得那樣:受挫一次,對生活的領會怎 失誤一次,對人生的醒悟就增添一分;不幸一次,對間的認識就冷靜一些 成功的理解就辯證一點。
(一)孔子論“過猶不及 子夏兩人哪一個更好些呢?
孔子想了想,說:“子張過頭了,子夏沒有達到標準。 孔子說:“過頭了就像沒有達到標準一樣,都是沒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現!"上面這則故 子貢接著說:“是不是子張要好些呢?” 有一次,孔子帶領弟子們在魯恒公的廟堂里參觀,看到一個特別容易傾斜翻倒的東 事就是“過猶不及”成語的出處 西?鬃又屑氂^察了好大一會兒,卻始終猜不出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。于是,就問 守廟的人:“這是什么器物?”
守廟的人回答說:“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物! 孔子憂然大悟,說:“我聽說過種器物。它什么也不裝時就傾斜,裝物適中就端端正 正的,裝滿了就翻倒。君王把它當作自己最好的警戒物,所以總放在座位旁邊!
孔子便對弟子說:“把水倒進去我們看一下,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子路取了水,開始往里倒。剛倒一點兒水,它還是傾斜的;倒了適量的水,它就正立 裝滿水,松開手后,它就翻了,多余的水都酒出來?鬃涌畤@說:“我明白了,哪有裝滿了 卻不倒的東西呢!
子路走上前去,說:“請問先生,有保持滿而不倒的辦法嗎?” 孔子說:“聰明壑智,用愚笨來調節;功蓋天下,用退讓來調節;威猛無比,用怯弱來調 節;富甲四海,用謙恭來調節。這就是損抑過分,達到適中狀態的方法!
子路聽后繼續追問說:“古時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邊放置這種鼓器警示自己外,還 采取什么措施來防止自己的行為過火呢 子說“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們的國君,讓他治理老百姓,不讓他們失去天性
國君又為他設置軸佐,讓輔佐的人教導、保護他,不讓他做事過分。因此,天子有公 諸侯有,卿設置側:室之官,大夫有副手,士人有朋友,平民、工、商,乃至干雜役的皂隸 故牛馬的牧重,都有親近的人來相互輔佐。有功勞就獎賞,有錯誤就糾正,有患難就救 有過失就更改。自天子以下,各有父兄子弟,來觀察補救他的得失。太史記載史冊,樂師寫作詩歌,樂工通讀諫,大夫規勸開導,士傳話,平民責謗,商人在市場上議論,各種工匠 星獻技藝。各種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勸諫,從而使國君不至于在老百姓頭上任意 妄為,放縱他的邪惡!
子路又問:“先生,您能不能舉出個具體的君主來?” 孔子回答道;“衛武公就是個典型。他九十五歲時,還下今全國說:“從卿以下的各級 官吏,只要是拿著國家的體祿、正在官位上的,就不要認為我昏庸老朽而丟開我不管,一定 要不斷地訓減、開導我。我乘車時,護衛在旁邊的警衛人員應規勸我;我在朝堂上時,應讓 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;我伏案工作時,應設置座右銘來提醒我;我在寢宮休息時,左右侍從 人員應告誠我;我處理政務時,應有、史之類的人開導我;我閑居無事時,應讓我聽聽百 工的諷諫!彼麜r常用這些話來警策自己,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極端
眾弟子聽完后,都心悅誠服地連連點頭 孔了的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:在任何情況下,人們都要調節自己,使自己的言行舉止 恰到好處。